看电影

下沙开电影院了,才知道,落伍了。

如果不是因为K哥丢失了手机,我想我们也不会一起去16街区看电影,在此感谢Ben,请我看了6年来第一场真正的电影。

电影的名字叫“史前1万年”,听K哥说是部小成本电影,果不其然,故事的情节跳不出美女帅哥的俗套,典型的美国式叙事风格,也不太喜欢电影里大端的旁白。

不过在电影院效果还是惊人的,称之为史前生活的史诗确实不为过。浓重的胶片色彩,恢宏的镜头语言,张弛的情节都让我沉醉。末了,觉得不枉此行,和看张艺谋的片子类似的感觉。

回到住处,和K哥彻夜长谈,到凌晨三点才深一脚浅一脚地睡过去,早晨六点乘公车回司上班,第二天手机的失而复得,则是后话。

古街,站台,秀

朋友设计的服装进了总决赛,应邀,欣然前往。

提前一天买好火车票,很神经质地,选择了一条从未走过的路,结果绕了很大的圈才到目的地,倒是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古街。

周六下班后,搭同事的车早早来到老街,拍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片子,我甚至开始怀疑,在朋友的秀开场之前,数码的电就会用完,而我压根儿就没准备带充电器。

在站台上等车,新改建的站台为迎合动车组而加高了,台阶的顶端很窄,没有回旋的余地,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白线。我站在上面拍夜色,车站制服歇斯底里地吹着哨子吼着让大家下来。原来这趟列车要临时借用这个站台,当列车鸣着震耳欲聋的汽笛从身边呼啸而过的时候,那股气流真的让人感到窒息。

8点半,晚点的列车停靠在松江车站,我打车去大学城。这里的大学建筑比下沙漂亮,只是不太有人气。比赛将在一所没怎么听过名字的大学里举行,因为接我的美女迷路,下车后一个人在3月的寒风里伫立了许久。当我问及这幢酷似5星级酒店的建筑是否图书馆,得到的答复是“行政楼”,彻底崩溃。保安转而指了指正中央金字塔形的建筑,“那才是。”

美女到底是美女,在找到我之后她又迷路了,两个人在校园里像两个幽灵一样晃悠了半天,才在艺术楼找到“组织”。懿曰刚才接我太累便先回房休息去了,留下我和朋友两个人。我们在生活区外一堆欧式建筑中随意找了一家“烧鸡公”共进夜宵,彼此都聊得很投入。末了,我们去东华大学附近的一家校办宾馆休息,洗完澡已经是零点时分了。

难得的休息天还睡不安稳,7点就要起床,8点钟霸占机位,9点半才算正式开场。因为天生缺乏这方面的细胞,看不出个所以然来,只管按快门就是了。也算享受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视觉盛宴。后面的领导讲话让我很头疼。

不管怎么说,和熊、懿在一起的一天还是很快乐的,我们几乎没有怎么吃饭,但都不觉得饿,比赛的失利之前我们是不曾预料到的,当然客观原因也就不去分析了。火车到嘉兴的时候,我们买了4个嘉兴粽子,味道还不错的样子。熊很给面子地陪我们一起吃,因为他的胃恐怕受不了糯米的刺激。

回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之前网上订的冲药去领了,晚上一个人躲起来在房间里冲胶卷,虽然戴了厚厚的橡皮手套,但还是搞不明白左手拇指上的那块皮是怎么掉的。胶片冲得很成功,费了我将近1小时的时间,却也值得。古街,站台,秀被厚厚的银盐颗粒忠实地记录下来,永存于古老的片基上。


点名游戏

不幸被yoyo点到,纯属无奈,各位表怪我。

这是圈内正流行的击鼓传花的游戏,传给谁谁就得接着,否则就得挨罚。请认真对待,不要怕暴露隐私。下面是我的回答,去掉答案就是留给你们的作业,答完后要发表在自己的空间上,且要在标题上注明是我点了你,你答完后加一道问题,再传给另外5个朋友答,而且要去他们的页面告诉他(她),不可以回点哦!

> > 你的全名:遁地猪猪

> > 你现在正在听谁的歌:上班
>
> > 你在哪里读书工作:地球
>
> > 上一次吹蜡烛的数目:不记得了,都吃下去了
>
> > 你通常吹熄这些蜡烛的日期:生日
>
> > 你们家养过什么:圆圆
 
> > 星座:射箭的那个
>
> > 你有纹身吗:没
>
> > 喜欢目前的生活吗: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
>
> > 喝过酒吗:喝过
>
> > 不爱吃的东西:有毒的
>
> > 喜欢吃的东西:东坡肉
>
> > 喜欢喝什么:Milk Coffee
>
> > 最喜欢的数字:3
>
> > 最喜欢的电影:LEON
>
> > 喜欢看哪一种电影类型:看不懂的
>
> > 喜欢的卡通人物:多拉A梦
>
> > 喜欢的品牌:PIGI
>
> > 最怀念的日子:过去的
>
> > 伤心的经验:电瓶被人偷
>
> > 最喜欢星期几:周六
>
> > 最喜欢的季节:冬
>
> > 喜欢的花:叫不出名字
>
> > 喜欢的运动:单车
>
> > 喜欢的冰激凌类型:好吃的
>
> > 最怕什么东西:不怕我的东西
>
> > 要是有来世:去火星旅游
>
> > 最讨厌的事:睡觉
>
> > 最喜欢的事:吃饭
>
> > 打算从事什么职业:喜欢的职业
>
> > 你们家住几楼:5
>
> > 觉得自己十年后会在哪里:浙江
>
> > 寄这封邮件给你的上一个人是谁:yoyo
>
> > 无聊的时候你大多会做些什么:Music Radio
>
> > 世界上最恼人的事:星期天加班
>
> > 世界上最好的事:星期天休息
>
> > 觉得同性恋如何:和我无关
>
> > 如果有人误会你:沉默
>
> > 有想过要怎么对付你讨厌的人吗:没想过
>
> > 通常几点上床睡觉:12点
>
> > 你觉得谁会先回这封信:不知道
>
> > 你觉得谁是最不可能回复的人:yoyo
>
> > 你现在最想见的人:未来的那一位
>
> > 你想在几岁结婚:死之前
>
> > 有想过自杀:或许吧
>
> > 最希望谁回信:Everyone
>
> > 想不想和发邮件给你的人一起吃个便饭:你请客就想

附加问题:

    我生日送什么礼物?

玩转黑白菲林

废弃了2年,暗房就要重新开张了,采购药水的事自然就落到了我头上。

思量再三,决定采用D-23配方,为什么选D-23呢?因为它好配!

以前冲片大多用袋装的D-76,几乎所有的黑白菲林也都推荐用它来显影,因为它是出了名的“安分”——什么反差,颗粒……统统都是中性滴!说白了就是没有个性,但是确实稳定。后来实在忍受不了国产药粉的缺斤少两,毅然放弃之,改用HB-17原液。HB-17可是所谓的“维生素”显影液,环境滴,爱护滴!不过至于影调么,则是生硬滴!(至少用工厂推荐的1:9加工高光一下子就“飞”得无影无踪了)好在浓缩液使用起来非常方便,不用升温降温,可谓省时省力,懒惰者强烈推荐!只要开封了在2个月左右用完就没事(HB17的超级氧化性能可不是吹的)不然。。。嘿嘿。。。

胡扯了一通,下面进入正题,关于我们的主角D-23。

配方: 

米吐尔:       7.5克
亚硫酸钠: 100克
水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升

就这么点完事了么?没错!这是最古老也是最简单的显影液配方之一,1945年柯达生产的D-23用的就是这个方子……怎么成中药了,,,汗。

配制D-23只要用50摄氏度的热水就可以了。当然需要注意的是,米吐尔易溶于水,但不易溶于亚硫酸钠溶液。理论上要先溶解米吐尔。不过实际操作时最好先加一小半茶匙(约4—5克)到热水里去。这么做的原因是,使米吐尔溶解得缓慢一些,最终配制出的药液较为清沏而不那么黄,所以,多花点时间是值得的。

 待药液冷却至20摄氏度左右,就可以开始冲片了。冲片时间基本控制在8-9分钟之间,包括显影液倒入和倒出的时间,有朋友跟我说根据他习惯11分半钟也可以,这恰恰说明了D-23显影液受显影时间的影响较小,无论多么菜的新手都能产出曝光相对正确的影像,Great!这正是我们想要的。

至于搅拌规则,首先连续搅动30秒,之后每30秒搅动五秒,不过搅动的影响对D-23来说也没有D-76那么敏感,这里就不再累赘了。显影完毕!水洗,定影(用F5,地球人都知道)后,就可以出片拉!

说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了,D-23真的是黑白冲洗中最简单最易掌握的一个配方!或许,它的风格不及很多其他通用显影液“硬朗”,但其优异的“软调”特性和安全性注定了其在黑白菲林史上不可磨灭之地位。对了,说到安全性有件事不得不提,前一阵子流行一个绝版的配方“爱克发百年显影液rodinal”,那腐蚀性可是相当滴强啊,不说对氨基苯酚本身,就是那个氢氧化钾浓溶液就足够把你的衣服烧掉好几层了,要是碰到肉上。。。嘎嘎,不说了。前一阵子流行的那个叫KISS的韩国MV,估计男主人公就是把Rodinal显影液倒到ILFORD的瓶子里去了(只能这么解释,不得不佩服编辑的良苦用心…),不知骗了多少MM的眼泪,真的是不应该啊。要是他也像我一样学习用D-23该多好。。。

好了,谈了那么多理论,如果侥幸你又没有睡着的话,那咱们来点振奋人心的东东——美女古宅。。当当当当!

ILFORD/Nikon F4/70-210MM F4.0 1/80S.

感谢美丽的LuLu,专业光线师光哥,以及专业的造型师Ben(MTV和CCTV就不感谢勒)。

img035.jpg

___

___

 

 

关于菲林/胶片

关于菲林的故事,由来已久了。

小学的时候,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菲林这个奇妙的东西,(那时候还习惯叫胶片,呵呵!)说来也甚是有趣。六年级的一次春游,我用“东方”半手动傻瓜相机拍了一卷Kodak Gold 100,拿去冲印店冲洗时,被冲印店的老板冠以了“小摄影师”的美名。至今,我仍保留着那些妙趣横生的照片,充满童趣的年龄,天真,无邪,坦诚,让人感动。。假如时间可以倒流,那会让它永远停留在我的童年。

初中的三年,基本没再摸过相机,理由很简单,我唯一的“家当”在我的一次“例行手术”中彻底解体,化作一堆螺丝、塑料和组件。。我真的没对它怎么样,无非是想看看快门的工作原理而已,却因此失去了我最心爱的宝贝。(其实也不是第一次了,在我五岁那年就拆坏了一台曾伴随我成长的Konica相机,好像还挨了父亲的一顿骂,记不清了,暂且忽略)不过就在初三那年,我接触到了真正的相机,学建筑的表姐给我带来了一台Seagull DF-2,那时的我视若珍宝。小小的单反带给我幼小心灵的撞击是巨大的,直接促使我在考上重高的当年入了一台DF-2ETM(DF-2的电子测光版),用自己的积蓄。当然,对我震撼更大的不外乎表姐书架上那两本《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教材》,那是我迄今为止阅读过的最优秀的摄影书籍。

感谢菲林,我得以完整地记录高中生活。春节开同学会时特意整理了几张带去,小小轰动了一番,甚是欣慰。

3年时间转瞬即逝,02年,我带着从新华社姐夫那里借来的Nikon F90X和几卷菲林来到了梦想中的象牙塔。凭借这身准专业行头,在通过了文字考核后顺利拿到了军训的“免训证”——特刊记者证。从此便机不离身,菲林和胶片机伴随我走过了多彩的大学时光。在此期间,我有幸结识了Ben,Zai,ZZ,LZ,DX…,摄影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。后两年,我们共同接过了校摄影协会,并陆续组建了工作室、暗房,这是后话。

还是关于菲林,有一位哥们不得不提及,那就是子博。当年我拿着拍摄好的SHD 100借了学校暗房时,我对冲印的全部了解还只局限于菲林显影,经验更是少的可怜。在充斥着霉味的暗房里,子博和我一待就是一整天,他几乎把他知道的所有东西,包括自己摄影课后期作业的心得全部传授与了我。吃过午饭回来,在扩印间里,昏暗的安全灯照射无力地发着光,我隐约望见他背倚着墙壁,端坐在冰凉地板上小憩的身影,那一天,我们方才结识。

从菲林谈到暗室、摄影,写了一堆琐事,想说的话,也就这些。

___

___

___

___

___

___

___

___